《北仑新区时刊》:把奉化布龙“舞”进北仑校园

发布时间:2012-02-13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581

 

 

把奉化布龙进北仑校园

——记宁职院90舞龙传承者毛旭东、刘凯狄

图为毛旭东和刘凯狄所在的舞龙队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彩排。(通讯员摄)

本刊记者 董琳 通讯员 刘彩珍

在去年10月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学院模具2110班的毛旭东和刘凯狄参与的舞龙队,身着艳丽的龙装,用娴熟的技艺、默契的配合将舞得出神入化。短短的430秒,他们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精彩的演出和不懈的努力分不开,能参与这样的盛会,毛旭东和刘凯狄这两个90后小伙子激动不已:舞龙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将它传承下去!

两个人同时被教练选中,并坚持下来

毛旭东、刘凯狄都来自奉化,同一所高中毕业,现在也同在宁职院海天学院模具专业学习。2009年,他们就读的奉化技工学校组建了一支舞龙队,要进舞龙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每班初选人员后,教练再根据要求进行挑选,身体素质较好的毛旭东和刘凯狄幸运地被教练挑中,成为舞龙队中的一员。

舞龙队一共由12人组成,9名学生舞龙,3名学生打鼓。刚开始练习舞龙时,我们先学习打8字,教练先亲自示范让我们学习,我们练习的时候,他则在旁边指点我们,纠正我们的错误。毛旭东说,练习打8字,我们的手臂更有力了。”“学了一个多月后,我慢慢有了感觉,基本能够掌握好力道。不过打8字我们还是一直在练习,从未间断过。刘凯狄说。

长达两年的学习中,他们学习了很多奉化布龙的经典动作,但是每次表演还是有不同的动作要学,每套舞龙表演都有二三十个动作。他们训练时间一般是课余时间或晚自修过后。有的同学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训练太辛苦,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没能坚持到最后;也有同学因为受伤,不得不放弃学习舞龙。但毛旭东和刘凯狄都坚持了下来。

40多场表演中积累了经验

回忆起第一次登台演出,毛旭东和刘凯狄都还历历在目。是学校的校庆晚会,当时我们都很紧张,面对那么多的同学,就怕出洋相。毛旭东说。但经历得多了,他们慢慢变得老练起来。

让毛旭东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舞龙表演就是去年夏天在余姚旅游节上的演出。毛旭东告诉记者,当时下着雨,整个龙比平常重了一半多,举起来都很困难,更何况是举着龙表演。而且地面非常滑,很容易摔倒,视线也是模模糊糊,看不清楚。即便这样,他们还是顺利完成了整场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两年多来,杭州、宁波来回奔波,经历了40多场的表演,每场演出都促使这支舞龙队不断成长。

表演多了,队员们也会思考得更多,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他们会对很多动作进行探讨,如何将动作做到位,也会一起创作新的动作。虽然每次创新出来的动作,后来发现前辈们很早就有了,但是一起努力的过程还是让大家感触颇深,难以忘怀。

传承传统艺术,将奉化龙梅山龙融合

进入宁职院后,毛旭东、刘凯狄就主动联系了学校的舞龙协会,并申请加入。

大家都说,以他们现在的基础,可以做协会里的师傅了。但他们很谦虚,毛旭东说:我们只是动作上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理论性的东西都不太懂,况且我们原先学的舞龙和现在学校学有一定的差异,我们学的是奉化布龙,而协会里教的是梅山舞龙,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学习才是!”“我觉得舞龙给我的感觉就是代表着传统艺术。舞龙历史悠久,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这门艺术很有生命力,也很有价值。刘凯狄说。

据他们介绍,舞龙协会里的龙,是专门用于比赛的龙,对于舞龙动作需要规范、标准。而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要舞得活、舞得圆。他们表示,在协会里,会和学长一起探讨,互相学习不同的舞步,促进大家共同进步。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舞龙,了解我国更多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

《北仑新区时刊》(201222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