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江分社 《高端访谈》 文字实录
题目: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嘉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书记 苏志刚
1. “改变他的心智模式,找回自信”
主持人
苏院长您好,欢迎走进我们的演播室。2012级的新生已经开学一个学期了,现在他们的状态怎么样?
苏志刚
按照我们学校的教学计划,新生进来之后要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素质拓展。我们首先给他们做一个定位,就是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这些孩子经过高考以后,往往因为觉得考得不好而自信心不足,但实际上他们非常优秀,他们将来会是我们国家非常需要的高技能的人才。所以我们通过素质拓展,改变他的心智模式,找回他的自信心。素质拓展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参观企业、拓展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等。所以开学一个月以后,再看我们的学生,都非常阳光,很自信,他会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干什么。
主持人
用人单位可能考量的是我们学生的技能是不是合格,是不是适合我们企业来用,当学生刚进学校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优先进行他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要帮他找回自信呢?
苏志刚
我觉得改变他的心智模式,这是他成功的第一步。如果他连自信心都没有的话,他学习的动力就没有。很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为,老师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有一壶水把他倒满。其实很多同学经过传统教育,经过高考失利的阴影以后,已经厌学了, 他不让你倒。所以你要去改变他,首先要改变他的心智模式。使他感觉他想学了、要学了。这样的话,他的希望就有了。
2. “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主持人
在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非常强调产教结合,当初是不是因为受到什么启发,让您觉得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苏志刚
像浙江制造业企业当中,70%是农民工,一线的打工者。只有不到10%的人是经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经过真正职业教育训练的人也就不会超过20%。这样一种劳动力结构,我们看到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前景。而企业需要的人才跟学校里面传统意义上所谓的以分数来评价的人才之间,落差非常大。所以我觉得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你把他放在传统课堂里面去培养,跟放在企业里面,经过校企合作对接来培养,效果完全不一样。学生到企业去过之后,他不但了解了整个企业所有的工序,企业的运作方式,他更了解了他将来是去干什么的。他需要什么知识,他需要什么能力,他需要什么素质,他会清楚。于是再回来,我们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话,他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同时,校企合作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借用企业真实的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下来训练他的一种能力。这样为他走上职场提供了一个保障。所以校企合作确实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
主持人
之前的职业教育好像并没有跳出那个框子,只是在学校里自己培养。您是不是因为受到一个什么事情的启发,觉得产教结合必须要跟企业合作,必须要跟企业对接起来?
苏志刚
企业家给我算过一笔帐,许多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去,需要再培养两年才能用得上。企业实际上是很不愿意这么做的,最好来的人直接能上岗。直接上岗需要在大学期间通过学工交替的方式,去适应企业。所以我们的学生出去之后,绝大部分学生上岗非常快。有些人到了大三、第六个学期的时候,其实已经成为准员工了,就顶岗实习了。这样的话,他拿到毕业文凭的时候,就可以成为相对熟练的员工了,这对双方都非常好。
主持人
您为什么在多个场合曾经(都)提到,要用制度来保障我们的产教结合?
苏志刚
那是因为大家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有差距。学校认为自己日子过得好好的,我可以通过发文凭的方式来控制(管理)学生学习。我(学校)日子过得好好的,我坐在课堂里教学多简单。我何必要跑到企业里去,还要跟企业对接,没有动力。企业则认为,他凭什么要来参与你这块呢,他最好来的人马上就能用。他生产(还)忙不过来,他自己有(利益)追求。所以这之间,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一个差距。当然有些学校觉悟的早,做得比较好。像我们一开始就这样做,现在我们反而走出来了,形成良性循环了。有些企业认识觉悟的比较早,比如宁波的海天集团。这是一个完全本土的民营企业。它这几年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发展迅速,完全取决于这个企业的董事长,他的一种眼光。所以像这样的企业,经过我们十年时间的合作办学,他基本没有农民工。他所有的员工,最基本的都是技能型人才。所以像这样的企业,你让他不转型升级都难。如果说,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大批的企业,还是用70% 、80%农民工,(参与)低端制造业(做)简单装配,这样的企业,我想慢慢以后肯定要淘汰。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一些好的学校,他觉悟的早,我们已经尝到甜头了。
但是要让更多的企业和学校,尤其是企业来参与的话,必须要制度保障,制度保障首先要政府来推动。比如,夏宝龙书记专门给我们职业院校上了辅导课。他认为浙江的职业教育,在浙江的企业的转型升级当中会大有作为。他认为职业教育对推动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会大有作为。这样一来的话,从政府号召上,已经让人觉得你们必须要这么去做,然后告诉企业家,你要用高技能人才,慢慢才能够使你的企业尽快的转型和升级。宁波出台了一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规定企业有责任这么做,学校也有责任这么做。像我们学校规定,每个专业必须要多少课时,多少内容由企业来参参与。这样通过制度保障,使学校和企业都有积极性来做。我觉得这对解决整个国家将来制造业,包括人口素质的提高,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是真的非常有好处。
主持人
实现一个良性循环。
苏志刚
尤其是像浙江省, 政府开始推动,然后开始建立制度,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举措。
主持人
培养学生是一个周期的过程,我们怕不怕培养学生完了以后,他踏上工作岗位了,我学的东西跟实际的脱轨了,过时了?
苏志刚
知识要更新,这是绝对的。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你想试图什么东西都教给他是不可能的。教学当中更多的是给他一种方法,一种思维的方式和一种做事的方法。他的思维方式就是要让他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能成为优秀(的人才)。第二,改变他做事的方式。比如说养成教育,技能水平训练。这两者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
我们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课程是按照企业来给他们定制课程的。那出去以后,万一企业出现调整了,我们怎样来保证学生的再就业能力?
苏志刚
一般来说我们不是专门针对某一个企业定制课程。我认为课程设计可以参与、借鉴一些企业的要求。尤其是这个企业,我们选择的话,往往是在行业里有一定影响力。比如像海天,他在整个中国注塑机行业里面有影响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它是有一个产业链。我们往往选择这样的企业去合作,他的标准往往可能会成为行业标准。这样的话即便这个企业倒闭了,我们还有另外的企业。第二种,我们选择的企业是行业当中的龙头企业,像宁波有很多跨国集团。这样的话,学生的回旋余地也比较大。在今后的竞争激烈当中,换岗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要让他有这种准备。
3. “最重要的是让每个人有成就感”
主持人
我们怎么让他爱上这个岗位呢?
苏志刚
你有机会去我们学校,我们的教学楼里面引入了一种叫“5S”管理,就是职场的“5S”管理。我们从一开始新生进校,就给他一种工程训练的环境,办公环境的训练,让他养成一种习惯。一个人的职业习惯很重要,有了这种职业的习惯养成以后,慢慢他对职业就会有感悟。我们同时把他引导到生产一线,让他去杰出很多的(榜样),像劳动模范、高级技师,这些敬业爱岗的人,让他们来做兼职老师。其实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劳动模范工作室。
主持人
给他们树立榜样的力量。
苏志刚
劳动模范工作室、技师工作室,产生榜样的力量。 让他感觉到有追求、有成就。人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个人有成就感。无论他坐办公室也好,他在这车间里面也好,他是做领导也好,他是做为一个普通的员工也好,他做生意也好,不管做什么,给他一种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在成就感当中,他才会寻找到一种幸福感。否则的话,不见得钱多官大一定幸福。
4. “职业教育搞好,这个国家了不得了”
主持人
像国外,比如我们听说的,培养一个泥水工人,他可能(学习)贴一个瓷砖要好多年,那对比我们中国的职业教育,您如何理解呢?
苏志刚
大家一般都了解,比如说像德国所谓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想这肯定是有道理的。我也去过德国考察,他们的职业教育培养,非常注重专项技能的培养,这绝对是好的。我们国家这么大的一个制造业规模,假如说我们国家,不要说高等职业教育,如果能够扎扎实实地把中等职业教育搞好,这个国家了不得了。未来像我们浙江那么多的一些制造企业当中,如果一线的技术工人,最基本的都至少经过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的话,那这个产业将来不得了。所以我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当中,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更多侧重于某一个岗位上,大力度的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话,培养一批真正能够到一线去充当有知识的技术工人,这么一个目标,像技校、中职。那么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这块以外,还应该更多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5. “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
主持人
您心里面未来是怎么考虑的?
苏志刚
从未来做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一方面一定要咬住一个目标,就是为产业转型升级,为我们的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事实上我们现在规模已经不小了。咬住这样一个目标不放松,扎扎实实地五年、十年、二十年,为我们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除了过去一味的主要是学习德国先进职业教育模式以外,现在已经有条件可以往外输出。比如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唯一的一个援外培训基地就放在我们学校。这是商务部、教育部定点的培训(基地),专门为发展中国家培训高技能人才和培训他们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和)老师的一个平台 。我们已经为94个发展中国家600多名官员和老师进行了培训,效果非常好。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也可以往外输出的时候,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向我们学习中国的职业教育文化。未来的职业教育除了继续要引进、消化、吸收以外,我们还可以往外输出,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这也是十分符合我们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