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2016 ]
“这一年,充实、美好、有动力。”昨天,当记者联系上昔日多次采访过的宁波首席工人王烈辉时,他这样描述他的2016年。
王烈辉1991年出生,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天学院机电设备2013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被评为宁波首席工人,目前是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刚刚过去的2016年,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讯员 刘沪波 记者 章萍
小伙上学时就喜欢机械爱动脑
工作后提交了40多项改良方案
帅气的王烈辉读职高时,就十分爱钻研,也喜欢机械。为了磨练钳工技艺,他曾在半年时间里打磨完成360多个工件,耗时1800多小时……上了大学,他也一直是浙江省以及宁波市技能大赛里的常客,更是佼佼者。
后来,王烈辉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进入了海天班,这个班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海天集团合作办学。他非常爱自己的专业,经常是早上8点进学校实训车间,到晚上夜自修才出来。大学毕业后,王烈辉和其他17位同学一起进入宁波海天集团工作,他被分配到子公司——海天塑机集团。
进公司之后,发现车间里的废料,他便萌生了废料再利用的想法,为公司每年节省成本10余万元;后来,他又发现了配电箱焊接定位的问题。他和师傅一起制定配电箱体的尺寸标准化和焊接件定位工艺,在需要焊接的零件表面增加焊接定位方孔,彻底改良了以往的加工方法,提高了加工精度,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又为公司每年节省了近10万元……他基本每个月都能提交两项改良方案,截至目前,共提交了40多项。
王烈辉的师父沈律说:“我带了他三个月,他最重要是认真,虚心好问,善于思考,会琢磨,想做到完美。我们这份工作基本靠手工,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做好细节处理,如果车间里能多一些像小王这样的职工,产品就能做得更好了。”
回母校分享自己的故事
他的工匠精神受学生追捧
2016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此,“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
2016年4月,王烈辉穿着白衬衣,作为90后杰出工匠,回到母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堆95后中间,分享自己的故事。可以容纳6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台下的掌声响了又响。
台下还有女生忍不住问他:“学长,你有女朋友?”虽然这么随口一问,但他知道,其实女孩子着迷的是他的这种精神。对,就是工匠精神。
王烈辉选择这个行业,并不是没有缘由的。他出生在一个工匠之家,母亲十多年前在上海做裁缝时,曾为希拉里、泰国公主等名人做过高级订制时装,父亲是一位手艺出众的木匠,所以他的骨子里,就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当听到‘工匠精神’这四个字时,还是很振奋的。这词很时髦,我很喜欢,我想也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之前我曾经听说,宁波有一所本科院校一技术学生选拔到一家公司顶岗实习,坚持了三四个月之后,因为‘太辛苦、太枯燥’最后选择了离开。我想,政府这样倡导工匠精神,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这支队伍里。”
他认为,现实社会里,中国缺少了太多的“工匠精神”,很多人都抱着“差不多就行了”、“认真你就输了”的心态在做事情。而事实上,只有不断培育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虽然我很渺小
仍希望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宁波力量
2016年8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宁波市成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的新阶段。据了解,“中国制造2025”出台后,得到了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深刻感受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宁波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引领产业,主攻石墨烯、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关键基础件、专用装备、光学电子、汽车电子、专用集成电路等八大细分行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
王烈辉说:“中国制造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次宁波获此殊荣,要为中国制造扛起这面大旗,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压力,更是动力。虽然我很渺小,但是我依然希望能为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宁波力量。”
对于王烈辉来说,这一年是收获的一年。除了工作,他还参加了各种比赛。比如2016年11月,他在宁波市技能之星工具钳工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获得1万元奖励。他考了两本证,从高级工变成了技师,还考出了钳工技术资格证书;在这一年,他还参与了公司组织的各种培训;他的月薪从6500元涨到近8000元。
“其实我还是工匠界的小菜鸟,我离真正的工匠、大咖还有很大差距,我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2017年,他为自己设了一个“小目标”:“我们这个行业,是日积月累的工程,我没有大的目标,只想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把每个零件做好,让自己离成为真正工匠的目标更近一些。”
●相关链接
宁波首席工人
2004年,为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并解决企业“技工荒”,当时的宁波市工业工会首推首席工人评选。首届首席工人评选采取普惠制,人人有资格,主动降低门槛,企业申报也不受名额限制,只要求明确评上后的加薪额度和成长通道,目的是带动一批人在学技术方面比、学、赶、超,因此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经历两届评选,首席工人成为生产一线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挑起了大梁。宁波市总工会当机立断,将首席工人评选在全市推广,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首席工人制度。10多年后,越来越多的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加入了首席工人队伍,至今宁波市已有市级首席工人753名,成为各行各业职业技能带头人。工会组织的回访显示,首批首席工人全部成为了企业生产、管理的骨干,有的获评劳模先进,有的受聘进高校当教授,有的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有的拿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的获国家专利。
新闻链接:http://dzb.jinbaonet.com/html/2017-01/03/content_307844.htm?div=0
《现代金报》2017年1月3日第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