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宁波的发展与变迁正如一面镜子,不仅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轨迹,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见证了市民生活的进步,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巨变。
本期《德润童心》节目的“甬上童行”板块,来自高新区实验学校的宁波电视台小记者王书恒,带我们一起走进了我们宁波的几个学校,了解一下“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情况。
在25年前,我们宁波的校园里,外教的身影还是很少见的。这是1993年我们宁波电视台《七色花》节目拍到的画面,大家看,那时候的同学们见到金发碧眼的外教老师,别提多兴奋了!
而如今,走进宁波的学校,见到外籍教师的身影,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凭借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和多年不断创新的实践探索,我们宁波的教育已经形成了拥抱世界的大格局。
小记者王书恒走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盟大厦的大厅,不禁被一幅世界地图吸引了。在这幅地图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116个国家都点上了红点,代表着宁职院的援外培训已经覆盖了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援外教育“航空母舰”已经初步成形。
伴随着类似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学校不断“走出去”的步伐,宁波本土的课堂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们更加积极地将海外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引入教学,更加主动地尝试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及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升。
上课时,学生们抬头的越来越多;课后,到实训室研究项目的越来越多;毕业后,企业反馈学生质量高的也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当基础教育敞开大门后,西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冲击着宁波中小学的课堂。2016年,宁波外国语学校与新西兰默里湾中学开展了STEAM课程合作。所谓STEAM,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这个风靡全球的课程,在开展初期却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国外的课程并不完全契合中国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宁波外国语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剪切出了课程的精髓,在其中加入了中国的味道。
2018年,宁波外国语学校在宁波——奥克兰教育联盟的牵线下,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深度研究,并且开设了本土化课程。校长周长安发现,融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后,教师们对STEAM课程的理解更深入了,更加关注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教育也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小记者王书恒又走进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看到中西教育在这里碰撞和交融。这里有全英式的英国课程,还有“中国文化课”这样的纯中式思政教育课。以“一门课程,两本教材,三条路径”为基本构架,宁波诺丁汉大学建构了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外合作大学教学模式的思政教学体系。吸收了英国教育以学生为主、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开展中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中国精神,引导学生做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走访了这些学校以后,小记者王书恒感受到了宁波教育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平时在家里,爸爸妈妈既要求他把英语学好,又非常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王书恒在家里每天都要练习英语口语和硬笔书法,书法作品曾在全国比赛获得金奖。
改革开放四十年,宁波教育坚持着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共赢开放,努力为我们这个城市作出“教育贡献”,在参与国际国内教育合作中找准“宁波坐标”,在提高开放质量中探索“宁波路径”,在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中贡献“宁波智慧”。对宁波教育的未来,我们都充满了信心!
第二十六期看变化:https://v.qq.com/x/page/d0801pdseb1.html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FU98FbIBwwqb8n-LhBJ1w
《宁波5套快乐制造》: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