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论述中,大量引用了诸多精妙的典故,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令深刻的思想与鲜活的表达相得益彰,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 10月27日下午,宁波正心读书会国学讲座在联盟大厦二号报告厅进行,来自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军峰博士,带着大家共同研读《习近平用典赏析》,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出发,解读古典文学与时代价值的关系,拉近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距离,一起感受来自中国政坛的习习清风。参加此次讲座的还有副校长葛晓波和来自宁波正心读书会的嘉宾。
刘军峰博士通过寓意发凡、锦文赏析、掇英探微三个部分来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点石成金、举一反三的精妙意境,每一句让人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忘不掉的用典背后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经典在新思想中得到传承。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引用了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同时在他的演讲中还提到了大量英国传统文学和当代英国文艺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对西方文化也可谓是信手拈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为借一本书跑三十里,而我们现在却把时间浪费在朋友圈,今天刘博士用以小见大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学习可以举一反三,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永无止境。”来自商务日语3181班的张燕薇说到。
讲座结束后,葛晓波副校长寄语在场宁职青年,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应该用理想信念充实大脑,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充盈心灵,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用典是文化的回归,既有记忆情感的共鸣,又有理想精神的共擎。对习近平用典进行学习吸收,有利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生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