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走出去 引进来 宁波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一路高歌

发布时间:2019-11-30作者: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浏览次数:1005

姜浩老师在中非(贝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生做实验

构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既包含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为我所用,也包含输出我们国家成熟的教育体系、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走出去,开展国际化办学,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输出方面,最近5年来,宁波走得风生水起,在全国、全省开创了多个第一。

引进来,从全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宁波一路绿灯,让很多学子不出国门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国外教育。

本报记者近日兵分四路,采访了一路见证宁波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试图还原这一路奔跑的幸福与不易。

走出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携带六大箱资料和设备远赴非洲授课

11月25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支特殊的5人小分队出发,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贝宁。他们一行5人在学校外事处处长胡宇带领下,经过28小时长途跋涉,抵达贝宁首都科努托市。

5人小分队此次远赴非洲,肩负两大重任。一是执行国家商务部援外海外培训项目,在科托努市举办“2019年贝宁职业技术教育海外班”,为中国援建贝宁阿卡萨多职校开展专业教学与培训。二是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办学点“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

为了确保课程效果,他们随身携带了六大箱教学资料和教辅设备。这是宁职院连续第五年派出教师赴境外授课。作为浙江省高职院校第一个海外办学项目,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自2016年正式挂牌以来,已经招收两批次共计60名计算机专业学历生。同时,也为当地培训了近500名技术技能人才。

姜浩是宁职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名老师,作为上一批被派去贝宁的教师之一,姜浩于去年10月-11月在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集中授课,每天六节课程的安排满满当当。

“我教的是物联网应用技术,来听课的不仅有贝宁的师生,还有科特迪瓦和布基纳法索的学生,共计40多人。”姜浩老师告诉记者,当地的教学设备并不算好,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他去的时候带了一套实验设备,授课期间通过开发制作智能家居系统,给学生讲解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相关内容。

“学生们对软件开发非常感兴趣,他们以前没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因为当地是法语系国家,我用英语授课,有时候会出现语言障碍,这时候只能一遍遍通过手势、画图和实际操作来沟通,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最后,整套装备开发完成,关于物联网应用的现状和理论也做了基本讲解,不少学生非常希望有机会来中国留学,学习更多知识和内容。”

姜浩老师在临回国前,收到了一位学生送来的自制果酱,还有一张便签,上面用中文留言,大概意思是:非常感谢老师万里迢迢前来授课,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表示感谢,希望以后保持联系,祝老师身体健康。“这位学生并不懂中文,他是用法语写好,然后通过谷歌软件翻译成中文的,老师还写成了师傅,但感情很真挚。”姜浩说。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走出去’办学,最主要的是一种文化和教学理念的交流,对于提升我们学院和我们国家在当地的影响力有很大的作用。”姜浩老师说。

事实上也是这样,依托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这几年累计有50多名来自贝宁、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喀麦隆等西非国家的留学生来宁职院学习。

今年6月,在宁波学习了四年的贝宁小伙子克里斯毕业了。他将一个意义独特的礼物送给学校。这个礼物是一个小小的雕像,上面的图案,是一个母亲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它就像是宁职院培养我一样!4年时间过得很快,我舍不得离开老师和同学,我会一直想念母校,想念宁波。” 克里斯在毕业典礼上如此告白。

走出去·宁波外事学校

介绍微博微信 

让当地孩子欣赏中国歌曲

写汉字,刷微信,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习文”。这个男孩就读于罗马尼亚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他的目标是到宁波念大学。为更深入地学习中文,习文很快成了宁波外事学校王正老师的小粉丝。

2016年6月,宁波外事学校与德瓦艺术中学合作,在罗马尼亚德瓦市开办了宁波外事学校海外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也就是习文参与的中罗合作办学项目,而王正是2019年宁波外事学校前往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授课的汉语老师。

据悉,这也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境外办学的首次尝试。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首批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一共有23名,学的专业集中在音乐、绘画等领域。3年多来,宁波外事学校先后派了10多名教师,到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开展交流教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他们还在当地开讲座、办音乐会,向德瓦市的学生推广汉语、传播中国艺术文化。

就在11月中旬,宁波外事学校蔡飞、王正两名教师抵达罗马尼亚德瓦市,并很快投入教学。蔡飞是宁波外事学校艺术教研室副主任,在德瓦教孩子们学唱歌。“罗马尼亚孩子在音乐方面比较有天赋,乐感都比较好。”蔡飞老师说,但在技巧技法方面相对随意,他会将这块内容作为一个月教学的重点。

到了德瓦市没几天,蔡飞、王正就被邀请参加德瓦艺术中学的传统项目,在城市中心广场举行的音乐晚会。这场晚会该校已坚持了20年,得到了当地市民的追捧,参加晚会的师生及市民都相当活跃。结合当地居民的特色,王正在给孩子们上汉语课时也常常“不务正业”。

“按照课本,一般是教些中规中矩的内容,比如场景性问好。”王正说,参与项目学习的孩子基础还不错,目前已能达到汉语三级(一共十级)的水平,她就会给孩子们穿插多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灵活运用最时新的词,介绍并使用微博、微信,让孩子们欣赏一些中国的流行歌曲。

罗马尼亚的师生也非常热情,像习文这样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很快就与两位中国教师很亲密了,为了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帮助,他还自荐当导游,带老师们参观当地知名的古堡。

合作项目的发起者之一、原德瓦艺术中学校长米互特曾盛赞中国教师,“我们要跟中国学习课程规划,来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经验。”

“有幸两次访问中国,尤其是到了宁波,深入了解了中国教育系统的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学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所在的胡内多阿拉省教育厅厅长玛丽亚也表达过类似的赞誉,她说,“我也去过其他国家,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质量和管理理念更先进,同年龄段的教育质量也远高于其他国家。”

走出去·浙江纺织服装职院

宁波学子的作品 

在英国利物浦美术馆展出

国际化办学中,走出去与引进来很多时候相伴而行。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于虹来说,从2012年至今,一直行走在国际化办学之路上,走出去过,引进来过,最终却是推动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双向交流,更高水平地武装自己、教好学生、办好学院。

“中英时尚设计学院是2014年通过省教育厅批复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那之前,我去英国合作高校索尔福德大学任教一年,充分感受英方的教学模式和质控体系。之后,整合双方优势,共同探讨适合国际办学的体系,实现双方学分互换互认。”

在英国一年,以及之后英方老师来宁波任教,让于虹比较感动的一点是,英国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把控,说到底是不轻易放弃一个学生。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了服装设计,但认为自己并不喜欢,只喜欢打游戏。这个时候,老师就会说:“打游戏好啊,我看看,游戏里的人物,他们的服装都有什么特色。”在于虹看来,英方的老师很善于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并就此与学生开展沟通,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今年6月1日-9日,中英时尚设计学院的李京晓老师受英国索尔福德大学邀请,带领16级5名同学,赴英国参加索尔福德大学毕业作品发布会及交流学习。这是学院第二次受邀参加索尔福德大学毕业作品发布会。“我们每年会派一名老师去英方学校,教样板和工艺课程,并指导大三的毕业设计。之后,英方学校会邀请该老师一起参加伦敦时装周。”于虹介绍。

不仅如此,中英时尚设计学院的学生还连续两年在英国利物浦开放之眼美术馆展出自己的作品。“这是非常难得的受到当地学术圈认可的机会,2018年国内一共只有四所高校登上开放之眼美术馆,我们是唯一的高职院校。”对此,于虹有点自豪。

今年4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又有了新突破。学院与胡内多阿拉省杨库学校在罗马尼亚正式成立“中罗丝路工匠学院”,准备开设服装设计、工业机器人和美妆等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已经开设了“国际班”,并派遣2名教师赴罗执教。

教工业机器人的何元峰是两位老师之一,他到杨库学校以后教的是C语言编程和单片机相关内容。“学生和老师对中国都很感兴趣,很愿意和我们交流,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位叫丹尼尔的同学,一有时间就来找我们聊天,告诉我们罗马尼亚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同时问中国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有时候都被他问怕了,比如他对扬州炒饭很感兴趣,就会问我扬州炒饭怎么炒,味道到底怎么样。其实我自己也不会做。”何老师笑着回忆。

丹尼尔还会告诉他,罗马尼亚的网购没有中国发达,所以买电子元器件都比较贵,通过跨境电商购买就会实惠很多,但是中国过去的船要60多天,时间实在有点长。“有一次,我们另一位老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现场展示了研磨,结果丹尼尔觉得这个实在有点麻烦,他切了一小块墨回家,拿温水泡了,第二天兴致勃勃拿着泡开的墨水来找我们,说这样方便多了。”

“作为第一批老师,虽然我们只是进行了短时间的教学探索,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相信随着丝路工匠学院课程体系的完善,将更有利于增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何元峰说。

●链接

企业走到哪里

教育服务

就走到哪里

走出去,向世界贡献宁波智慧。作为国际化港口城市,宁波教育带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

这其中,职业教育,是“走出去”的典型。从2007年开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商务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项目,跟随中国企业一同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探索产教协同“走出去”的新路径。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至今年11月13日,宁职院已承办133期援外研修班,共有116个发展中国家的3000余名政府部门、机构、院校、企业主管等学员参训。

2017年6月,宁职院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宁波市教育局倡议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来自全国100余家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组织先后加入。几年来,联盟单位牵头并参与老挝、卢旺达、缅甸、也门等国的职业教育项目整体规划,以技术、服务、标准及理念的输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与整体解决方案的输出。

技术、文化、外交,宁波教育援外培训的类型日趋多样、层次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提升。

职业教育和产业依存度较高,企业走到哪里,教育服务就走到哪里。秉持这样的原则,宁波引导和支持院校探索多种模式的境外办学。目前,全市高校共设立了7个境外办学机构,分别是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斯丝路工匠学院、泰国丝路工匠学院和中罗丝路工匠学院等。

如今,宁波教育在很多国家已经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吴冰(右)在签订仪式现场

捷克语特色班

引进来·宁波诺丁汉大学

报到当天感叹“与众不同”

如今已是中外合作办学样本

坐落于南高教园区末端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从一片农田起家到成为宁波标志性建筑,宁诺在今年迎来15岁生日。

宁波协诚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掌门人吴冰是宁诺第一届毕业生。“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一所新学校,选择它,其实有点冒险,但是老校长杨福家是我佩服的人。”毕业于奉化中学的吴冰说,当初没有太多犹豫就填报了志愿。

“第一天报到的时候,迎接我们的是两位教授,身高2米来自英国的‘巨人’老师和体重超300斤的老师。我心想,天呐,这个学校真是与众不同。”吴冰说道。

大学四年,这种与众不同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首先,很忙,特别忙!其次,我感觉整个思维都被打开了,这所学校老师让我们学会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我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回忆往事,吴冰娓娓道来,“我们第一年才200多人,所有项目都是新的,我与好友们一起开创‘赛扶’社团,这是一个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当时在中国高校还非常少见。当时的社团活动都是项目制的,可以说是一种创业,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本科毕业后,凭借着扎实的英语底子,吴冰马上考取英国的研究生。2009年硕士毕业后,她非常顺利地在英国找到工作。

要知道,那个时候,英国正遭受金融危机,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困扰。在英国独自闯荡三年之后,吴冰回到家乡。

2013年,她正式接管家族企业宁波协诚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她现在是这家千人规模公司的执行董事。“其实,接手这家公司时,公司还是挺困难!”目前,公司产值达到6.5亿,与多个知名品牌合作密切,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长期以来,协诚九成以上的客户都在欧洲。凭借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吴冰带领团队在芝加哥注册公司,并建立与美国连锁超市的第一个直接合作项目。

同时,企业也尝试开发更多的“高精尖”产品,她积极与母校开展合作,共同研发电动马达系统,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电机产业,目前已经有三个项目正式开动。

“希望我的母校能成为人才的沃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这是吴冰对母校的真挚祝福。

吴冰是宁波诺丁汉大学众多毕业生的一员。从2004到2019年,宁诺已经培养了15000余名毕业生。在它的带动下,中国已经有9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目前,宁诺拥有8000多名在校师生。其中,近750名外籍学生和300多名外籍教师,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它作为宁波国际化教育的起点,这种办学模式早被认为是中英教育合作的成功样本、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引进来·宁波万里学院

宁波建起多个

语言文化交流平台

“捷克语,很有趣啊,我想一直学下去!”林琼,这个出生于千禧之年的女孩,目前是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大二学生。

和所有的00后一样,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大一刚开学不久,她就接触到一门全新的语言,从此女孩的世界又开启了更为宽广的天地。

“学校老师向我们新生介绍捷克语,并告诉大家可以辅修这门课,我很感兴趣,就立即报名了。”刚刚迈入大学生活的林琼有自己的想法,对语言颇有感觉的她欣然报名。

林琼告诉记者,捷克语虽然是门辅修课,但学校非常重视,一周安排八个课时,除了周二、周四有课外,连周六都安排,还有课外答疑等环节,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林琼和同学们乐在其中。

“很喜欢这个语言,我除了跟着学校老师学,还从网上找了捷克歌曲、捷克语的一些课程,自己来听一听学一学。”林琼的语气中满是欢喜。

更让她兴奋的是,今年暑假,她和十多个同学,一起踏上捷克共和国的土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暑期集训营。她们在捷克克拉洛韦大学,接受当地教授的专业语言课程,参观捷克的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课程结束,她和同学们全部获得捷克政府奖学金,当地老师对大家的勤奋好学高度赞扬。

“虽然在宁波已经学习了一年,但到了实地后,感受又不一样。”林琼告诉记者,“中欧这些城市很美,我很喜欢这样的建筑风格。当地人真的很热情,那里很宜居,大家好像都过着慢生活。”

学习捷克语,也引发着女孩的深思:“捷克语中有阴阳性,这样的思维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我现在讲事情就喜欢分开来讲,学会了思辨,这是捷克语的一个特色。”

这学期,林琼担任捷克语班的助教,帮助学弟学妹们做好课堂整理,为老师做些辅助工作,而自己更是积极地投入到更高水平的捷克语学习中,“我想一直学下去,我现在每天都花时间进行听说读写,将来,我想从事语言教育工作。”

2017年5月,浙江万里学院与捷克克拉洛韦大学、孟德尔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省首家“捷克语言文化中心”,“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小语种应用型人才。三年来,已累计培养捷克语学生106人,捷克语特色班学员赴捷克交流学习,受到当地报纸Pravo和电台的采访和专题报道。中心还为宁波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企事业单位提供中国与捷克贸易往来的政策与法律法规、贸易环境等方面的技术支撑和语言服务。今年5月20日,首批38名捷克语特色班学生顺利毕业,被多家企业提前签约。

更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捷克语言文化中心,我市在多所高校建立了语言文化交流平台,比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波兰语言文化中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克罗地亚语言文化中心、浙江万里学院的俄罗斯语言中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马来西亚职业技能与文化中心,还有“花开新丝路”国际人文交流平台等,这些语言文化中心的建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应用型小语种人才,为宁波企业与中东欧经贸合作储备了优秀人才,也为学习这些语言的学生打开另一个颇为精彩的世界。

记者 王伟 李臻 徐叶 章萍

新闻链接: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6650659?channel=weixin&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新华社客户端》:2019年11月29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