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贝宁,湿热交加。在阿卡萨多中贝友谊技术学校校园内,一栋刚刚改造完成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明亮的教室里,崭新的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技术和工业制造技术等学习训练中心的设备和仪器整齐排列,静静等待着贝宁学生的到来。
谁能想到,65天前,这里还是一个空荡荡的旧食堂。如今,它已经成为西非地区最先进的职业教育学习训练中心之一——贝宁鲁班工坊。这个由中国专家团队打造的现代化学习训练基地,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生动注脚。
这个夏季,仅用65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陈子珍和7名中国专家带着“一带一路”共建的使命,在西非大地上完成了一场从无到有的“奇迹建设”,为贝宁乃至西非的职业教育注入了“中国动力”。
建设完成的电子技术学习训练中心。学校供图
建设完成的电工技术学习训练中心。学校供图
建设完成的工业制造学习训练中心。
建设完成的信息技术学习训练中心。学校供图
精准对接:把“贝宁需求”装进99个货箱
贝宁鲁班工坊的故事,早在两年前就已埋下伏笔。2023年4月,伴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在贝宁建设一座符合当地人才培养需求的鲁班工坊。“不是简单地把设备运过去,而是要造一个能真正扎根贝宁、服务西非的职业教育平台。”陈子珍回忆。
项目启动后,学校组建了专项调研团队,两次奔赴贝宁实地考察。调研团队走遍了当地的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工业园区,和高校师生、企业工人坐在一起聊天。他们发现,贝宁正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电子、电工、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且当地职业教育缺乏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系统的教学方案。这些发现让大家更加明确了建设方向——必须“量身定制”。
建设前的场地为当地学校旧食堂。学校供图
回到国内,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展开。团队根据贝宁的气候条件、教学场景,重新设计了自动化综合实训平台和智能硬件综合实训平台等教学实训设备:考虑到当地电压不稳定,特意加装了稳压装置;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将教学项目拆解成“理论+实操”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甚至连教材都做了本土化调整,以实训任务书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师生动手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设备国内启运。学校供图
2024年11月,五个装满先进设备、工具和仪器的集装箱从宁波港出发,远渡重洋,驶向贝宁科托努港。“五个集装箱中有99个货箱,里面的东西都列了详细清单,小到一颗螺丝,大到5.6吨重的铣床,都经过了反复核对。”陈子珍说,这些集装箱里装的不仅是物资,更是中国对贝宁职业教育发展的承诺。
99个货箱运到贝宁存放仓库。学校供图
攻坚克难:65天啃下“硬骨头”
今年5月25日,陈子珍带着第一批建设队伍——机电专业教师袁浩斌和两名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抵达贝宁。
刚下飞机,扑面而来的热浪和陌生的法语环境,就让大家感受到了挑战。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每天的饭桌上,永远是豆芽、白菜、茼蒿、茄子,偶尔有萝卜炖羊肉、土豆炖牛肉,味道也和国内完全不一样。”袁浩斌笑着说,不到一个月,他就瘦了4公斤。
工作期间的饮食。学校供图
饮食上的不适还能克服,语言和时差带来的障碍更让人头疼。贝宁是法语国家,当地工人大多不会英语,团队只能靠翻译软件交流,一句简单的“螺丝要接紧”,往往要反复比划才能让对方明白。而7个小时的时差,让他们每天要在国内深夜时段和学校、企业沟通工作,常常是这边刚忙完白天的建设,那边又要开视频会议到凌晨。
最棘手的,还是建设过程中的“硬件难题”。他们要改造的建筑原是学校食堂,墙面斑驳、电路老化,连基本的照明都无法保障。而贝宁当地不仅人手紧张,连叉车、铲车等基础工具都短缺。99个货箱,没有机械辅助,大家只能靠人力和手动液压叉车,进行卸车、搬运、整理。
中国专家示范操作。学校供图
电源动力系统布线是第一个“硬骨头”。实验室对电路要求极高,当地工人从未接触过这样的专业工程,看着图纸一脸茫然。“没关系,我们教!”陈子珍带头拿起工具,剥线、接线、安装电柜,一步一步地示范。“从开槽埋线、电柜安装到线路调试、空调接线、吊顶高度调整……几乎每一步都是我们现场示范,工人一边学习一边建设。”陈子珍说。当地工人原本只会简单的照明电路连接,“中国老师教得很细致,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技能。”大家都表示大有收获,当基础工程完成后,当地工作团队兴奋地在场地内合影,为能参与这样的工程感到自豪。
中国专家示范操作。学校供图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搬运三台铣床的经历。每台铣床重5.6吨、高2.2米,要搬进实训中心,必须先拆除车间的大门。可大门拆了,大家又发现实训中心内有一道2.7米高的横梁,叉车根本无法进入。“只能靠人抬!”陈子珍喊了一声,中国专家和当地工人一共十六七个人,手动叉车配合,找来粗壮的木杠,一头搭在铣床上,一头扛在肩上,木杠深深嵌入肩头,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在滚烫的地面,十六七个人的号子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整整两个小时,才把第一台铣床搬移进实训中心。“当时就一个念头,再难也要完成!”陈子珍说,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大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搬运铣床。学校供图
为了确保进度,团队制定了“日结日清”的制度:每天早上8点开工前,明确当天的任务清单;晚上收工后,召开短会总结进展,安排次日工作,搬运施工所用设备与物料。“不管多晚,当天的活必须做完,不能拖到第二天。”陈子珍说。今年6月22日,第二批4名专家许勇、张超、丁文晖、邹庭浪抵达后,大家更是分成几组,白天分头施工,晚上一起研究难题,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共享共赢:从“中国建造”到西非职教新标杆
今年7月中旬,贝宁鲁班工坊学习训练中心终于建成。电子技术学习训练中心,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学习训练项目套件等设备与教学耗材整齐摆放;工业制造学习训练中心,铣床、车床等机床锃亮如新;信息技术学习应用中心,电脑已安装好教学软件,网络设备在机柜中整体排列……四个学习训练中心,覆盖职业教育、本科生新技术学习应用、研究生创新实验、师资及社会企业培训全场景,成了贝宁最先进的职业教育基地。
电工学习训练中心试运行。学校供图
今年7月16日,贝宁中等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部长Véronique Tognifodé和中国驻贝宁大使张伟一行40余人来到鲁班工坊考察。Véronique Tognifodé仔细观看了每个学习训练中心,不时询问细节,最后给予高度评价:“鲁班工坊项目建设的4个学习训练中心,贝宁很急需、非常实用,设备先进,符合贝宁国家远景发展规划,在这里不仅将显著提升贝宁本土青年的技术素养,更将有力辐射西非地区,吸引更多年轻学习者。”贝宁国家媒体同步报道,称鲁班工坊这一项目将为贝宁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贝宁中等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部长Véronique Tognifodé(前排右一)和中国驻贝宁大使张伟(前排右二)视察训练学习中心。学校供图
试运行及培训期间,消息传遍了贝宁的职业教育圈。当地高校的教师们闻讯赶来,教室里坐满了人,连窗外都站满了好奇的学生。“非常感谢中国专家!”阿卡萨多中贝友谊技术学校校长一路见证了这座鲁班工坊从无到有的过程,连连表示感谢。“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先进的设备,我希望能在这里学电工技术。”参加培训的当地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教室外站满了好奇的当地学生。学校供图
据悉,目前贝宁鲁班工坊已与多所职业院校达成初步交流意向,计划开展联合培训项目。下一步,中贝双方将进一步深化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关键领域的合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立足贝宁、辐射西非的职业教育中心。
“这个项目不只代表学校,更代表着国家。”陈子珍说,“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想要展现的不仅是中国的技术水平,更是中国人民的敬业精神和对非洲朋友的真诚相助。”
在回国前的最后一天,陈子珍独自走在刚刚建成的学习训练中心里。灯光下,崭新的设备泛着金属光泽,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座椅排列整齐,内心感慨万千。“65天,我们从零开始建成了这个鲁班工坊,但更珍贵的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友谊和希望的种子,这才是‘一带一路’最深刻的意义——不仅是设施联通,更是人心相通。”他的话语掷地有声。
记者 李臻
新闻链接:
《甬派客户端》:202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