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宁波市文化特派员、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万剑的联络与安排下,来自“全球鲁班工坊(非洲国家)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来华培训班”的26名学员走进余姚市万圣村,实地感受中国乡村发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鲜活案例。
科普展馆,穿越时空的对话
“中华鲟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长江健康程度。”在万圣村党总支书记宣振良的带领下,大家走进中华鲟科普馆,通过影像资料和实物展陈,了解到当地渔民与中华鲟共生共护的故事。“这仿佛是人类与自然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非常打动我。”一位女性学员在参观后感慨道,眼中闪着动容的光芒。这种跨越物种的情感共鸣,成为参观过程中的鲜明注脚。
文创产品,文化赋能的创新
从造型可爱的玩偶到精巧的益智玩具,再到实用美观的日用器具……在万圣村“鲟宝”文创展示区内,学员们惊喜地发现,中华鲟这个古老物种以各种创意形式“游”进了日常生活。目前,万圣村通过设计各类文创产品,打造一系列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化品牌,在提升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让保护中华鲟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滩涂体验,亲近自然的愉悦
最后,一行人来到万圣村渔船码头。在海风吹拂下,不少人兴奋地走进滩涂,亲身感受滩涂的独特质地与自然乐趣。这种亲近自然的体验,让学员们对生态保护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体验。有学员们感慨道:“这里的发展处处体现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合。万圣村的发展经历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过去与未来共同生长。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近年来,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依托全省高校“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项目,与万圣村党总支开展联村共建,发扬先辈们的“闯海精神”,探索“以小见大”工作模式,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提升的协同推进,展现出乡土与现代交织、本土与国际对话的乡村振兴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