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石榴籽的山海情——《甬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9-19作者:来源:《甬派客户端》浏览次数:10

维吾尔族辅导员米娜瓦尔・艾力14年陪伴近5000名学生成长,帮民族地区青年“走出来”,推动民族团结。

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个星期,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专职辅导员米娜瓦尔・艾力格外忙碌。她带着学生志愿者团队穿梭于各地工厂、社区,为民族地区的务工人员开展“推普课”。

在她办公桌上,那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徽章和国庆阅兵观礼证并排摆放,一旁是今夏在新疆岳普湖县棉田边拍摄的照片:返乡学子动情宣讲,乡亲们笑得眼里有光。

米娜受邀参加国庆阅兵观礼

“虽然过去好些天了,但长安街的鼓声、棉田边的掌声,好像还在耳边。”谈起这些,米娜的语气里仍带着感动。

从9月3日首都观礼台上的热泪盈眶,到7、8月天山脚下的带队宣讲,再到14年里陪着28个民族近5000名学生成长,这位维吾尔族辅导员的脚步从未停歇。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到每个人心里。

天山脚下的一支“青春宣讲队”

今年暑期,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的乡村巷陌、棉田地头格外热闹——来自7所高校的23名返乡学子,在这里掀起了一场“用故事讲团结”的热潮。

在家乡组建宣讲分队

在色也克乡,新疆大学学生阿卜杜外力结合生态专业知识,把“民族团结”融入草原保护等案例里,乡亲们听得频频点头;在县城中学,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李雨桐搬来“北京胡同故事”,讲起多民族在胡同里的互助日常,台下的听众眼睛亮了起来……

返乡学子为乡亲们开展宣讲活动

这支平均年龄仅21岁的队伍,是米娜在岳普湖县委宣传部、统战部支持下,依托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更名前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幸福石榴籽宣讲团”,在家乡组建起的宣讲分队。队员们来自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

宣讲队组建

“乡亲们爱听故事,却很少有机会看见外面的世界。这些孩子从全国各地回来,他们的经历就是最鲜活的‘民族团结教材’;等他们返校后,又能把家乡的变化讲给更多同学听,让两地的温暖双向流动。”为了建好这支队伍,米娜整整两个月没歇过。她协助队员们“磨稿子”,带着他们奔走在广袤的土地上。好几次,清晨7点出门,深夜才回家。

米娜一直觉得,宣讲不是“念稿子”。延续米娜工作室“小故事讲透大理论”的风格,队员们创新出“双语微宣讲+情景小剧场”模式:在艾西曼镇,他们用维汉双语演绎“马背上的宣讲员”,重现上世纪50年代各族干部群众共建家园的场景,台下老人跟着哼起了当年的歌谣;在社区广场,他们把“两个确立”的意义融入“我家的十年变化”访谈,78岁老党员阿依古丽听完抹着眼泪说:“共产党亚克西(好)!你们这些娃娃更亚克西(好)!”

这个暑期,这支“青春宣讲队”跑遍岳普湖县6个乡镇、23个村社,开展主题宣讲46场,线上线下辐射10万余人次。每一场宣讲,都收获热烈的掌声。一位老农特地从自家果园摘下无花果,带来给大家品尝。一个奶奶咬着果子说:“今年的无花果甜,不过我们这日子啊,比果子还甜!”

“一开始我总担心讲不好,直到那位老农把无花果塞给我,说‘听懂了’,我才明白米娜老师说的‘宣讲要讲到人心里去’是什么意思。”队员祖丽皮亚的话,成了这支队伍最动人的注脚——他们不仅把远方的故事带回了家乡,更把民族团结的种子,种进了故乡的土壤里。

跨越19年的一场温暖接力

这一场场在天山脚下收获掌声的宣讲,源自米娜心底一份珍藏了19年的温暖记忆——那是她与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初心起点”。

2006年的一个雨夜,19岁的米娜孤身从新疆喀什岳普湖县来到宁波大学求学。抵达宁波时已近凌晨,雨水打湿了行李,她站在路边找了一个公用电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辅导员的号码。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起:“别着急,在原地等,我们马上过来!”

初到校园,“异乡感”曾让她辗转难眠:本地同学爱吃的海鲜,她难以下咽;潮湿闷热的气候,她难以适应。有一次,她哭着给妈妈打电话:“我想家了。”

好在,温暖接踵而至。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把她从“想家的情绪”里拉出来。台风天里细心提醒她和新疆籍同学要做好防护,叮嘱他们别出门;很多美食是老师送来的,第一次品到了桂花糕的甜、杨梅的爽口;专业课从零基础开始,计算机上机绘图时一时难以应对,是老师课后为他们“开小灶”。

2010年,宁波职业技术大学要招第一批新疆籍民族学生,需要专职辅导员。已从大学毕业的米娜毫不犹豫地报名——她也想做那个“给学生送桂花糕的人”。

米娜关心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可理想落地时,远比想象中更需要耐心。一上岗,她就遇到三大难题:有的学生因汉语基础薄弱不愿主动与人接触;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忧心忡忡;有的学生因学习基础薄弱失去学习动力。作为浙江高校第一个做民族地区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无经验可循的米娜只能用“笨办法”:每个学生的专业、爱好,她都记在笔记本上;手机24小时开机,QQ头像永远亮着,学生深夜发来“娜姐,我想家了”,她会披着外套跑到宿舍;学生汉语不好,她自费买普通话教材,申请开设《汉语听力与阅读》公选课;看到部分学生家境困难,她牵头成立“石榴籽”助学公益基金,累计帮扶349人。

学生库尔班・肉孜曾是最让米娜牵挂的孩子:性格内向、普通话不流利,入学不久就萌生了退学打工的念头。米娜主动承担了他的伙食费,帮他申请勤工俭学岗位,还找了一名本地学生与他结对。工作之余,她经常与库尔班谈心,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就攒了上万条。

如今,库尔班已是家乡的一名统战干部,是当地民族团结进步的带头人。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他给米娜发消息:“谢谢娜姐,现在我也和您一样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了!”

吾拉买买提・马地苏甫毕业后回到家乡,为乡亲们服务

还有迪力木拉提・艾尼,毕业后也回到家乡,他通过创业带动青年就业,每次提起米娜,他总说“要把这份温暖传下去”;吾拉买买提・马地苏甫成了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辅警,常年守护3.2平方公里的边疆,服务3000多位居民,他说:“米娜老师当年总跟我们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我做到了。”

终于,那个曾因不适应异乡生活而哭鼻子的小姑娘,把自己收到的暖,变成了别人需要的光。

从校园到万家的一场暖心跋涉

2017年,米娜在学校支持下成立了“米娜工作室”,她用多年经验,提炼出一套“成长护航”“实践助航”“文化领航”为主要内容的“米娜工作法”。她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分层、分类、分时段地提供学业、生活、择业等方面的精准帮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成长。

可如此,她仍觉得“不够”。

2018年,在慈溪某电子厂调研时,她了解到来自新疆的艾尔肯・阿吉木因汉语基础薄弱,无法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一度是车间里的“后进生”。

学生能教,务工的乡亲们为啥不能帮?那一刻,米娜决心走出校园,帮助更多民族地区青年“走出来”。

教民族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说普通语

以“米娜工作法”为载体,她发动高校老师、学生志愿者先后建立“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团”“树人讲堂”“幸福石榴籽宣讲团”等六大平台。其中,“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团”对接了慈溪、兰溪、义乌、桐乡等5家工厂和7个社区。每周六,米娜都会带着团队奔赴各地,教民族地区同胞学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

以语言培训为基础,团队还拓展了技能帮扶:帮爱美的姑娘考取美容护理证,助想创业的小伙学习电商直播……至今,他们已帮助近千名来浙务工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融入本地生活。

2024年,“米娜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来自300多所高校的3100多人次来这里“取经”;同年9月,她作为6名模范个人代表之一,向中央领导汇报民族团结工作。

米娜的学生们

然而米娜最珍视的,仍是工作室墙上那一面面锦旗——“亦师亦友亦父母”“暖如天山雪,润心细无声”……每一幅背后,都是一个跨越山海的成长故事。

从宁波的校园到新疆的棉田,从浙江的工厂到北京的长安街,她像一株蒲公英,把民族团结的暖意吹遍各地;更像一颗石榴籽,紧紧连结起无数颗心。

“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是无数人在跟着做。”米娜望着办公桌上的照片,眼里有光。这束光,来自19年前那块桂花糕,来自棉田边的掌声,来自无数紧紧相拥的石榴籽。

而光,还在继续照亮——照亮民族团结的路,照亮普通人的幸福,更照亮一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温暖的未来。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陈昭

新闻链接:

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8cb6350e4b06dd9c6dd03ab&type=wxfs

《甬派客户端》:2025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