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由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我校科研处等主办,建筑与艺术学院等联合承办的“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论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本次理论研讨会以“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借助非遗教育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根基、注入精神力量。
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林生,科研处处长胡克满,建筑与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赖敏雅等出席此活动的开幕式。来自宁波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从事非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就“非遗美育”“非遗文化”“非遗技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进行案例分享和实践交流。活动开幕式由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吴荣兴博士主持,学术研讨会阶段和学术沙龙阶段分别由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任李妙君博士和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主任罗俊主持。
在开幕式上,杨林生校长代表我校向各位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我校正迈向更高办学层次,在职业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之路上稳步前行。尤其在非遗教育领域,我校建筑与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深耕非遗漆艺十载,构建了完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既彰显出我校在非遗教育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活力,也是我校“产教融合”理念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生动延伸。他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能够探索出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时代生机,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坚强纽带。
开幕式结束后,4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开展专题学术报告。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岚教授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非遗美育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探索》为题分享了“三轨并进,四维联动”的宁财模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丹副教授以《非遗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题介绍了非遗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宁波市陶瓷绞胎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陈大鹏以《古法紫砂工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介绍了古法紫砂工艺渊源、做法和传承方式;宁波非遗文化教育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我校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万剑教授以《古代越窑青瓷亚洲传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梳理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与现代意义等。
理论研讨会后,我校胡克满处长、镇海区文广局副局长郑维芳、余姚市非遗办主任朱勉、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张莉、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张杰、宁波晚报记者陈晓旻、泗门镇万圣村非遗渔民画传承人张清立、彰髹漆艺非遗传承人姚炬炜等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紧密围绕“宁波非遗美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这一主题,就非遗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实践方法进行详细分享与深入交流。
另外,与会专家、师生们共同参与了非遗瓷艺传承与创新活动,现场DIY手捏陶艺,感受瓷器制作的独特技艺与文化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