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奥运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08-08-22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378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记者 李斌 刘铮 肖春飞 张舵)再过两天,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将落下帷幕。

    17个日日夜夜,从运动员到工作人员,从场上观众到场外群众,亿万人用自己的双手共同奏响了友谊、团结、和平、进步的北京乐章。

    814,中国选手刘子歌在比赛中。当日,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继续进行,刘子歌在女子200蝶泳决赛中以20418的成绩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并夺得冠军。记者 凡军

    激情和梦想齐飞,奋斗与超越同在。盛会虽然很快就将过去,而奥林匹克圣火却将永远在13亿人心中燃烧。

    北京奥运会,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新跨越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促进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新北京,新奥运。经历奥运洗礼的中国人,将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体育新篇章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发挥。”体操运动员杨威在摘取男子体操全能金牌后这样说。

    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为中国体育健儿提供了在“主场”施展才华、尽情发挥的舞台。

    第一天两枚金牌、第二天4枚……截至21日,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摘取了金牌46枚,银牌15枚,铜牌22枚,远远超过历届奥运会,金牌数位列第一。

    一次次,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46次,雄浑的国歌声在耳边回荡……

    从曾经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体育大国,从70多年前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田径比赛首轮即遭淘汰到如今金牌数居世界第一,中国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新的跨越。正如南非一张报纸所说:“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刮起了强劲的旋风。”

    金牌固然可喜,国民体质的增强更为重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和举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一系列举措在奥运会前接连出台,大众体育谱写出新的篇章。

    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随后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申奥成功的7年,是全民健身运动空前蓬勃开展的7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指出,目前每年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学生就达2亿人次,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000万平方米。

    从城市到乡村,从南国到北疆,体育器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区、公园,全民健身运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普遍开展。

    文化新交融

    814,英国奥运代表团工作人员索菲娅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中华民族百姓传统生活用品饰品展”上,向羌族民间艺人学习传统刺绣技艺。 新华社记者 张旭 摄

    “来看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提出来要买呢。”作为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传人,康英勤正在给木版上色准备印制,几位外国运动员在旁边饶有兴趣地仔细观看。

    2008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伟大握手,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度交汇,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激情对话。

    发生在奥运村国际区内的这一幕,正是这种文化交流和激情对话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更多地是以产品和世界“交流”,展现了一个经济大国的形象。奥运会的举办,为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提供了历史性契机。

    梦幻般的开幕式通过一幅“中国画卷”,将“四大发明”等中华文化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一一呈现在世界面前,引起全世界的惊叹。

    奥林匹克公园内,一个个祥云小屋,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一件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品、一个个传统工艺的演示,叙说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从中国印到福娃,从祥云火炬到“金镶玉”奖牌,“中国元素”遍及奥运会场内外,许多运动员在得奖后都十分欣喜地欣赏着这富有中国韵味的奖牌,爱不释手。

    从交换北京奥运会纪念章,到穿印有中国汉字的服装、起一个中文名字、学说中国话,“中国热”不仅席卷了奥运村,更席卷了全世界。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怎样评价北京奥运会,都不为过。”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一个重新认识和发扬的过程。筹办奥运会的7年中,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珍爱传统文化。

    开放新局面

    813,记者在文字记者工作区工作。 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公路自行车赛场的居庸关景区在古色古香的叠翠宫设立媒体工作区,为记者采访和发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幽静、雅致的工作环境让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耳目一新。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30年前,中国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如今,北京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促进了中国的进一步开放。

    北京奥运会上,从击剑到游泳,中国军团中不乏“洋面孔”;而外国军团中,从郎平到刘国栋,“中国面孔”也日益增多,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了中国体育的开放程度。

    从“鸟巢”到“水立方”,中外建筑设计大师联手合作,创造了一个个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建筑艺术作品。而从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到新闻采访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在奥运筹办过程中,中国吸收、借鉴、接受了一系列国际规则,展现出融入世界、与各国平等交流的最大诚意。

    2007年1月1日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使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畅通无阻。应邀来京参加开幕式的英国广播公司总裁马克·汤普森说,“我这次来北京的一个明显感受,就是中国政府为媒体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采访空间。无庸置疑,中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希望这种开放能够持续下去。”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中国对外媒开放的大门不会在奥运后关闭。”他说,我们不怕记者“挑刺”,我们有这个自信。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奥运会前夕,这首风靡全国的《北京欢迎你》用娓娓的歌词道出了中国的开放,不仅是制度层面的,更是心态上的。

    心灵的开放,是最大的开放。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在小组赛中击败中国女排、刘国栋率领新加坡乒乓球女队和中国队进行拼杀……面对这些,绝大多数国人今天都已经能以平常心来对待。甚至有媒体说,要感谢郎平为祖国争了光,因为她很好地践行了奥林匹克精神,捍卫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没有因为故主而徇私,没有因为故土而偏袒。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人面对世界越来越自信、开放、包容。

    从突发事件应对法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公开到奥运会上每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7年多来,中国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从新疆爆炸案到北京出现的多起意外事件,有关政府部门都能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进行公布,增加了透明度,确保了公民的知情权。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一周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引起舆论的广泛注意。香港一家报纸评论说,这“释出中国将更加开明、开放、进步的讯息,是奥运前对中国进行一次最好的形象推介,中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理念更加清晰明确。”

    “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梦想着打开国门,邀请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来北京参加奥运会。今晚,梦想变成了现实,祝贺北京!”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以简短的话语,揭示了这一时刻的意义,“北京,你是今天的主人,也是通往明天的大门。”

    素质新提升

    810,观众们在大雨中等待比赛。当天,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射箭场举行女子团体决赛。虽然下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场内来自国内外的观众激情不减,纷纷撑起雨伞穿起雨衣坚守赛场,成为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摄

    8月12日,韩国举重选手李培勇腿部受伤后仍然连续两次试举,虽然未能成功,但却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中国观众让我很感动。”李培勇说,“如果我不做完三次动作,将是我最大的遗憾。”

    更快、更高、更强——在运动员的激烈对抗和观众的加油喝彩声中,人们的文明素质正在逐步提升。

    “奥运加油!中国加油!”比赛场上,无论是否拿到金牌,只要你尽力拼搏,观众的叫好声就会连绵不断。掌声不仅为中国人响起,也为外国运动员响起。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奥运的到来,激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热情,从姚明这样的巨星到普通群众,从文艺工作者到普通社区群众,无数人投身到奥运的宣传、准备工作之中,以自己的实践践行着奥林匹克最重要的参与精神。

    鸟巢中心场地内,骤然“绽放”出2008张“笑脸”——开幕式上的这一幕,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笑脸,一句问候……中国人发自心底的微笑,成为许多外国人在北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的一点。

    “广大志愿者的微笑,市民的热情好客以及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把北京奥运会以及中国人民的风采展现在各国宾客面前。”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的 “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显示,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整体水平近年来连年提升。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说,这是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最大的礼物之一。  

    形象新变化

    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曾几何时,世界曾对中国有不少误解,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

    “中国申办奥运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忆往事,经历了两次北京申奥过程的北京市奥组委总体影响项目顾问吴季松教授至今仍然感慨万千。

    “我走过9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个体会就是世界不了解中国。而奥运会作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文化盛会,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他说。

    奥运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开放,更提供了一个世界全面认识中国的机会。

    “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美联社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消息这样开头。从万众瞩目的开幕式到精彩纷呈、扣人心弦的体育竞赛,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

    世界给我17天,我还世界5000年。聚光灯下,人们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开幕式后,美国《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现场9.1万名观众以及运动员、赛会组织者和全球政要不时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中国“希望通过开幕式传递和平与和谐的信息。”

    “古代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如今现代中国又继续在做着巨大贡献。”曾经出版过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哲学书籍的巴西商人伊万·瓜德卢斯说。

    人们发现,奥运前后,北京地铁里、街道上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相对于媒体的报道而言,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似乎更看重运动员和外国游客对中国的直接接触,“这种面对面地交流往往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到来,增加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国家形象往往是一张“名片”——蒋效愚说,奥运会展示和提升了国家及民族形象,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树立了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物质新遗产

    “自驾车走高速得2小时,还得看老天脸色,而现在才30分钟。”8月1日,作为奥运配套交通设施,北京到天津城际铁路的正式开通,让家住天津、在北京上班的刘慧文十分兴奋。

    世界上最快的铁路,将地处华北平原的两座特大城市联为一体。

    以发展办奥运,以奥运促发展。北京奥运会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遗产——

    从“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到首都机场扩建工程、北京南站等奥运交通配套设施,北京奥运会投入巨资兴建的这些基础工程,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这座城市的效率。

    蒋效愚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7年多来,北京在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有了巨大变化,千百万居民直接受益。

    “没有奥运会,北京也会高速发展,有了奥运会,更快。”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说,“要首都还要首钢”,奥运会使北京经济最受益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北京过去经济长期处于粗放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在大家对北京的发展方向高度认可,不像过去还有争论。”他说。

    青岛、秦皇岛、沈阳……从场馆建设到城市基础设施,6个协办城市的建设“时间表”也因奥运提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理念新收获

    北京奥运会上,无处不在的志愿者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说,公民意识和志愿者精神的觉醒,是奥运会给北京乃至全中国带来的一大收获。“希望奥运会之后,这种收获能持续下去。”

    同样收获的,还有在和奥运会对接过程中增强的知识产权意识、规则意识。“这些影响虽然看不见,变化也很慢,但一旦变了以后,将来对中国的影响不得了。”任海说。

    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文化,更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标尺。

    绿地增多了,蓝天增加了……家住北京西城区教场口6号院的于德明老人说,自家门前曾经淤积的护城河经过治理,生机盎然,小鱼儿荡起层层涟漪。

    在“绿色奥运”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逐渐在发生变化:限塑令出台,全国令行禁止;节约用水用电,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

    三大奥运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核心——7年里做了近300场讲座和报告的金元浦说,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对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的渴求。“人文奥运”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既契合了奥林匹克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到今后中国的发展中。

    若干年后,回望北京奥运,人们将看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为社会发展树立了高质量的人文环境标杆,也培育着公民的理性思维、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为社会进步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精神新境界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为我们留下一批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我们十分珍惜这些物质遗产。同时,我们认识到,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更为持久、更为宝贵。”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所说的话,是13亿中国人的承诺,更是13亿中国人的宣示。

    这是一份宏大的奥林匹克精神遗产——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体育活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举办城市的奥林匹克学校教育、世界上最广泛的公民文明素质提升运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奥运志愿者活动……奥运会来到中国,将奥林匹克精神也传播到了13亿人中间,标志着一百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的一个瞬间获得了巨大的飞跃。

    奥林匹克精神在拓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等理念的提出,为奥运会增加了新的精神遗产。“人文奥运所蕴含的以民为本、全民奥运、全民健身内涵,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极大扩展与弘扬,也是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金元浦说。

    “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而且要站得更高。”李小鹏克服了伤痛和雅典奥运会失误的阴影,站在了双杠比赛的世界之巅。和他一样,不论是获得了奖牌,还是没有获得奖牌,中国运动员以自己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折射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经历奥运的洗礼,中国的民族精神也在升华。20年前,当李宁败走汉城时,经受了莫大的精神压力。如今,大庭广众之下,刘翔因伤退出比赛,虽然出人意料,但绝大部分人对此表示了理解。这就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国人对奥运精神的全面理解,也折射出在失败和成功面前中国人的宽容和理性。

    “北京奥运会留下来的真正遗产,恰恰是精神上的遗产。”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认为,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对我们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为世界作贡献,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民族新自豪

    时下的北京,处处可见“中国红”:一面面五星红旗,有的悬挂在商店门口,有的贴在脸上,有的做成徽章别在人们的衣服上。

    “这种爱国热情完全是自发的。”谈及奥运会的影响,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认为,“关键在于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过去,我们这个民族长期受人欺负,积贫积弱。”陈剑说,“而今天,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到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改革开放的中国,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崭新的精神姿态伫立在东方。”

    民心因奥运而凝聚,精神为奥运而振奋。从96%的民众支持率,到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款近10亿元建设国家游泳中心,从113万人报名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服务工作,到火炬接力传递活动遍及神州大地,专家认为,奥运会的到来,“把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

    集体收看开幕式、举办各种活动庆祝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中间掀起了一股“奥运热”。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比赛的胜负、金牌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家最期待奥运会在中国大地上成功举办,因为奥运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自尊。”曾在2001年北京申奥时任莫斯科“支持北京申奥委员会”总调度的华人温锦华说。

    “这是奥运会第三次来到亚洲,每次奥运会都对主办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主任肖焕禹教授说,“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带来什么?我认为最大的,是凝聚了人心,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而这,将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蒋效愚深有同感:“奥运会的举办,凝聚了民心,振奋了民族精神。由此形成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国家体育馆前,一组高大的雕塑十分引人注目:5位身着不同颜色裙装的少女手擎火炬,奔向东方……

    就像这些火炬一样温暖人心,照亮前程——2008年的这场人类盛会,必将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续写新的辉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