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胡梦甜 武怡晗
职业教育是“嗅觉”最敏感的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如何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怎样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各种人才需求?新时期,职业教育如何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浙江省各职业院校迅速展开部署:提供精准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建立用户思维、依托互联网整合资源……努力在浙江这块经济的热土上,因地制宜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
非遗传承守住文化根基
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古桥馆内,陈列着各种独具浙江特色的古桥模型。从浙北的拱桥到浙南的廊桥,从单一的桥梁模型到古镇古街的再现,尽收眼底。“当古桥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实地考察,将古桥的原貌、结构等通过等比模型再现。”一位正在实践课堂里制作古桥模型的大一学生介绍道。
浙江交院作为浙江省最早开设路桥专业的学校,自觉承担起了浙江古桥保护的责任。学校请进国内知名古桥研究专家,将“石桥营造技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工作室。
当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急剧改变,一些传统技艺处于失传的边缘。如何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灿烂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浙江省一些职业院校开始承担起培养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2006年,绍兴黄酒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以产业命名的学院——黄酒学院。学院与“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等知名酿酒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实习岗位,学校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截至目前,学院已举办绍兴市级黄酒酿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7期,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培训班1期,全国黄酒酿造技术培训班两期,共550余人次。院长胡普信坦言:“从事酿酒行业非常辛苦,起薪不高,报考学生并不多。”尽管如此,拥有黄酒酿造技艺的毕业生却是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其中有4名学生被确定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人培养对象。
无独有偶,在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黄酒酿造专业已有10年历史,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传承绍兴黄酒文化,绍兴中专积极创新黄酒“人才分层、分类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黄酒手工酿造生产作坊、黄酒包装设计工作室、绍兴黄酒文化陈列室、黄酒业人才孵化配套网站、绍兴酿酒大师工作室、黄酒DCS生产实训室。在这些几乎涵盖了黄酒酿造生产全过程的各类平台里,学生可以对手工黄酒酿造形成感性认知,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良生产酿造工艺,可以引入陶瓷生产工艺、图形设计、数控加工等专业技能提升黄酒文化的内涵,也可以跟着大师进行研发创新、参与科技攻关。
新兴专业聚焦发展前沿
让机器人写毛笔字、搬运货物、摘取精密仪器零件……在嘉兴技师学院的实训室里,学生们正在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完成指定动作。机器人忙碌工作的情景,在实训室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工业自动化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机器换人”正在解放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面对潜力十足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相关专业人才却极度紧缺。嘉兴技师学院敏锐察觉到了这一市场需求,成为全省第一个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校。
2014年8月,嘉兴技师学院与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瑞宏机器人学院”。学院专门开辟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可容纳50余人进行现场教学。用于安装、调试、编程等的应用实训中心不仅配备了搬运、焊接、码垛、装配、机器视觉识别等设备,还陈列了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元件。
学校深知,工业机器人专业是一个多学科复合的综合专业,仅有硬件上的支撑还远远不够,教学上更要依托企业的帮助。学院与日本工业大学创造系统工程系、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天煌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开展产学研共同体建设和现代学徒制培养。与此同时,学院深入研究并及时融入“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技术标准”,打造机器人技能学练与竞赛平台,组建智能机器人俱乐部和移动机器人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中培养浓厚的兴趣。
专业建设是学校的生命,在做大做强自身优势的同时,绍兴市职业教育不断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建筑、纺织是绍兴的主打产业,职业学校在切实做强建筑、纺织服装机电、数控等有先发优势的主体专业的基础上,紧跟时代需要,拓展了太阳能与沼气技术、纺织设计、铜加工等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专业,提升工艺木雕、黄酒技术、戏曲表演等有文化优势的传统特色专业,扶持家政服务、钳工、化工等有需求优势的紧缺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为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工需求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目前,全市中职学校的88个专业中,有48个是省示范专业,8个是省特色(新兴)专业,13个为省骨干专业,其余的大多为市级骨干或示范专业。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
当北仑职业高级中学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龙星物流班的“学徒”进入企业实习时,意外地在企业刮起了一阵“蓝色旋风”。原来,为与员工的红色安全帽有所区分,公司为实习生配备了蓝色安全帽。起初,主管布置任务时通常都会找“红帽子”。时间久了,企业主管和客户发现这些“蓝帽子”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精神,就更愿意找他们做事。如今,蓝色安全帽已成为该企业示范岗位的标志。
“蓝色安全帽”效应,源自学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园内的立人广场上,赫然刻着这样一段话:首要以德立人,弟子当崇尚仁义之德,敬业爱人讲孝悌,明礼诚信有正义;其次以技立人,弟子当身怀一技之长,安身立业补家政,益民利国惠天下。学生穿梭其间,时时以此对照自己、勉励自己。为了淬炼学生的“工匠”之心,学校建立了“三阶段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开展校内实训和企业体验;第二阶段,开展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第三阶段,开展综合实训。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和规则下的企业实训,培养了学生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态度,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
工匠精神虽体现在产品生产、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在浙江省,不少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未来的“大国工匠”。
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乐器制造车间,“让会乐器的人造乐器”几个醒目的大字生动诠释了这门专业的培养理念。教师胡晓光告诉记者,制作小提琴的原材料需要自然干燥十年以上才可以用来制作小提琴。选材时要尽量找已经完全干透的,这样做出来的琴音质比较好。在胡晓光看来,提琴制造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组建了工匠师资团队,其中有全国数控冠军7人、全国技术能手4人、浙江省首席技师2人、省级技能大师1人、市级技能大师1人、省级技术能手7人。学院还成立了“胡晓东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和“应跃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实行差异化教学,以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要求学生。同时,学生还参与导师承接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以此锤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近年来,工作室陆续走出“数控超人”邵树锋、技能大师应跃、全国技术能手马宇锋、省首席技师陆琪、省青春领袖朱佳龙等一大批能工巧匠,服务于生产一线。
新闻链接:http://www.zjjyb.cn/jyb/zhiyejiaoyu/2016/0527/14366.html
《浙江教育报》2016年5月27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