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阳明学院主动对接模具产业发展需求,与舜宇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聚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现场工程师培养,打造“双元管理、‘双师’教学、双岗互聘、双标融通、双向赋能”的“五双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培育出精通设备操作、懂工艺、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队伍,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创新实践:五大核心做法筑牢培养根基
严进严出:三维度选拔打造人才梯队。“我们要培养的是能直接解决产线问题的技术尖兵,选拔必须对标企业用人标准。”舜宇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精准定位了“现场工程师班”的培养目标。该班每年从200余名报名者中精选40人,并实施动态淘汰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按照三维度选拔打造人才梯队。在个人维度,按学生兴趣与潜力分方向、分层次建立能力画像,实施因材施教,精准匹配学生发展需求;在企业维度,依据岗位能力需求清单与技能标准,推行“一班一企一方案”,通过“订单式”培养精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在行业维度,紧跟模具产业前沿趋势,提前布局新兴方向,实现培养内容动态迭代,精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需求导向培育智能产线“装调专家”。随着智能手机摄像头向多摄、超大光圈方向发展,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设备装调人才提出要掌握“精密机械装配、光学系统调试、智能检测集成”三大核心能力的新要求。基于此,校企共建“智能光学装调实训中心”,并为“现场工程师班”学生设计“三段式”能力衔接培养模式。在上游认知阶段,安排学生在零部件厂家实习一周,掌握零部件与产线设备的匹配要点;在核心能力锻造阶段,学生在校内使用企业提供的产线模块完成整线装调;在下游需求验证阶段,学生赴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终端客户的相关产线参与装机测试,实现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课程重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贯穿制造全流程。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学院安排“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在舜宇集团有限公司进行5周的企业跟岗实习,学习设备组装工艺等新技术,并从课程设计逻辑和企业真实项目驱动两方面重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逻辑以手机摄像头产线装调工程师的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将企业安装调试规范转化为教学标准,形成“基础装调—系统联调—智能优化”的三阶递进培养路径。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驱动,具体实施分为3个阶段。第1—2周,拆解企业故障报告,学习标准调试流程;第3—4周,在1∶1复刻产线上完成故障复现与处理;第5周,与企业的实际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开展差异分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双师”教学:打破校园的人才培养壁垒。校企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企业选派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指导任务,并与学院专任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针对“现场工程师班”学生的技能薄弱环节,“双师”团队提供个性化辅导,有效打破传统校园“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锻造“金师”:提升“三能”打造高水平技艺创新团队。创新校企“双岗双聘双薪双栖”机制,合理利用编制池,推动高级工程师、产业教授参与教学,同时组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团队。完善企业实践制度,与企业共建教师实践基地,以5年6个月为周期,通过统筹安排、分层分类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技能和科研能力。
成效显著:呈现多方共赢新局面
学生专业技能显著提升。依托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90%以上的“现场工程师班”学生能在企业实际项目中独立承担任务,熟练掌握模具数字化标准库设计等核心技术。首届“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56项。
企业认可度持续攀升。合作企业对“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岗位能力的满意度超95%,认可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塑造方面的成效,并表示学院解决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阳明学院“五双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是对“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
记者 王正才 李鸿 娟田雷
新闻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0/28/node_144745.htm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2025年10月28日


